学校治理 || 刘玉华:双向竞聘到底改变了什么?
双向竞聘到底改变了什么?
在聊“竞聘”这个话题之前,先分享三个小故事——
故事一:一个人的批量沟通
去年一批新老师在开学前两天分配到了学校,急需定岗进入工作状态。因此来不及与每个老师深入交流,了解他们的个人需求,便按学校岗位需求的角度将每位老师定岗了。那两天的工作安排可把我这个第一负责人忙坏了,一个人对接几十位老师,和他们一一交接工作。碰到特殊情况,一个老师的工作发生变动,便会牵连到几个老师的岗位要进行新的调整,于是我又要去分头跟每一个人对接。如此这般,把我累得够呛。
故事二:“ 灭火”消防员
等到全体老师走向工作岗位,本以为可以喘一口气,结果开学不到一周,新的状况又发生了。一个班级搭班的两位老师不和的苗头时时出现。因为彼此互不了解,工作方式和思维方式又完全不一样,在管理班级时不断出现摩擦,严重时已经影响了班级的正常工作。于是难题又摆到了我的面前。面对面沟通、互相交流谈心、文化引领、针对相处案例支招、派中层重点关注他们的成长……各种大招轮翻使用,总算有好转,班级也进入了正常状态,但是一直到学期结束,两人间的合作还是存在问题。
故事三:两难的请假
“校长,我家人生病住院了,我要请假一段时间,回去照顾。”“校长,医生说我肚子里的宝宝有些不稳定,要留院观察,请假时长不能确定,要看宝宝发育情况。”žžžžžžž一个一个请假电话打来,都是需要被关怀的情况,这个假必须准。但是校园里的工作是“一个萝卜一个坑”,后续问题马上便会接踵而至:课谁来上,班级学生谁来管理?虽有搭班老师,还有行政人员帮忙,但也是手忙脚乱,时间一长,搭班老师又会发来求助信号:“能不能给我们班再安排一个老师来帮忙?”
学校有制度,但制度并不能替代文化来润泽校园里的每一个角落。文化又是需要时间、共同的行为价值观来滋养的。文化不是靠培训和说教出来的,需要管理者想办法法让文化看得见、摸得着。校园里发生的这些故事,如果遇事解决事,可以暂时解决眼前的难题,但是治标不治本。我们要从根源上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能用改变组织结构解决的事情,就不需要用制度;能用制度解决的问题,就不要通过开会来说教。
要改变组织结构和制度,首先就要解决“人”与“岗位”的问题。我们决定改变学校安排与分配的方式,尊重老师的需求与意愿,让他们自主选择岗位及团队。于是双向竞聘就在第二年成了开学前的首要工作,其流程是学校层面聘中层和年级长,年级长聘班主任,班主任聘班级副班。大家可以根据自已的需要求,进行双向选择。
01
忙碌的年级长们
开学前,制订好教师工作量和双向竞聘方案,聘任完中层和年级长后,我便安心忙其它工作去了。年级长们成了校园最忙碌的人——和老师们一个个沟通,邀请他们组建本年级团队;年级长之间还会互相协调,彼此帮助。比如哪个年级急需哪方面的人才,经过年级长间共同协商后,便会让有需求的年级优先预约。老师们开始主动出击,寻找自已心仪的团队和搭班老师,改变了以前被动地接受学校安排的状态,开始根据需求来为自已努力了。而碰到应聘中方方面面的的问题,年级长都主动在中间协调斡旋,因为这次竞聘早就和老师们达成共识、形成原则,即学校一律不干涉老师们的自由选择,碰到落选或聘任不够的情况,学校才出面协调。
02
再累我也坚持
开学一个月后,接到一位老师发来的信息:“今年选的一项管理工作,我决定明年不做了,但是今年我一定咬牙坚持做好。因为是我自已的选择,我会对自已的选择负责。”我的回话是:“希望你能继续做,因为做得很好。但尊重你的个人意愿,如果一年之后还是确定不做,可以在明年双向竞聘时重新选择。”一条信息让我读懂了很多:因为是双向竞聘,自已的选择,所以老师再难也会把这项工作圆满做好,不会中途撂挑子。
因为选择就是给予自由,同时也给予了责任。当校园里每个人真正能做主的时候,才有机会重新选择自已更适合和感兴趣的工作,也才会把校园当成“自已的学校”。哪怕她最后选择放弃了,但是让老师们在校园里找到更适合自已的工作才是激发内驱力的重要保证。
03
可以放权的请假安排
随着双向竞聘的落幕,请假制度也做了相应调整,即超过三天的请假,可以由年级组自行商议决定,报由学校办公室审批。年级组的共建,让彼此惺惺相惜。老师们请假时,也会充分考虑学生的发展需求和搭班的感受,尽量不影响工作。即使有老师因事请假,年级组内所有老师总动员,有的帮忙上课,有的搭把手帮忙管理班级。所有难题在年级组已经消化解决。
以前必须由行政出面解决、安排分配任务的场景慢慢转化成了同伴间自觉自愿的互助。当权利越下放,越来越多地分解到更多老师的手中,校园的生态慢慢改良了。
04
“三顾茅庐”的合作
一次双向竞聘,发生了许多让人深思的故事。一位优秀的数学老师,学校本有意请她能继续留在六年级带毕业班,但是因为种种原因,她并没有接受,于是没再勉强她。但是六年级的年级长一次一次真诚地去邀请她,并一起畅谈未来的合作,最后“三顾茅庐”的热诚打动了她,她答应留在了六年级。
当老师们的工作动力有更多的人和要素去驱动的时候,做为学校的管理者,我们是非常乐意见到的。在这次竞聘过程中,有很多优秀的老师接收到了不同年级老师的邀请,虽然选择去哪个年级、拒绝哪个年级的过程有一定为难的地方,但从老师们兴奋的脸上,我感受到大家内心被认可的骄傲,因为被聘任就是最好的评价。也有个别老师到了最后才被聘,或者是最后才聘到愿意跟他搭班的老师,这个过程就是最好的无声教育,一定带来了内心深层次的触动。
双向竞聘改变了什么?结构变了,管理方式就变了;方式变了,文化就会发生变化;文化变了,校园的绿色生态系统就建立起来了。
(本文作者 刘玉华)
【我们工作室】刘玉华:“责任心”不是空口号! 怎样将“培养责任心”落地?
【我们工作室】刘玉华:“教育中的心理效应”应该成为老师的必修课